1月中旬,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了《關于公布2020年度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復核結果的通知》。在通過復核的基地榜單中,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位列榜首,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上榜的園區。
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源自對園區高質量招商、創新要素匹配和發展定位的正確理解和科學決策。
高質量招商 推動高質量發展
進入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北部,一輛輛裝載著巨型“翅膀”的大卡車從廠區緩緩駛出,宛如長龍停靠在道路兩側。這些整裝待發的“翅膀”正是內蒙古草原上隨處可見的“大風車”葉片。
“每支葉片長71.5米,重約16噸,三支葉片為一套。要確保近50噸重的風力發電機正常運轉十幾甚至二十年,憑借的就是先進的裝備制造技術。”項目運營副總經理王家宏介紹說。
今年,鄂爾多斯市將成為中車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范圍內最大的風機葉片生產基地。隨著風電產業整體回暖,中車集團在鄂爾多斯的風機整機生產項目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中車集團風力發電整機生產項目負責人譚聰表示:“我們希望依托內蒙古的風力資源和鄂爾多斯市的區位優勢,加強風電產業板塊合作,后續風電配套產業也將相繼落地。”
入駐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的企業都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和戰略發展目標,這源自企業發展的愿景,也有賴于園區在招商引資時的高標準、高要求。
園區始終不斷完善健全機制抓招商,通過建立“有進有出”的項目儲備庫,有的放矢,精準招商;用優質服務和精誠合作贏得入園企業信賴,鼓勵企業提供招商信息,引薦合作項目,通過以商招商促成項目引進落地;以盤活存量抓招商,堅持向存量要增量,鼓勵企業通過資產租賃、聯營、收購等方式引進合作項目,加快項目嫁接改造,既引進新項目、形成新動能,又盤活閑置資產、提高發展質量,探索出一條變“閑”為“寶”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在創新驅動戰略的直接帶動下,我們立足實際,圍繞鏈條抓招商,圍繞主導產業和龍頭項目,招大引強,引進高端;補鏈延鏈,引進關聯配套項目,努力構筑完整產業鏈條,促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在服務方面,我們對標‘放管服’改革,優化服務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在前期手續辦理、基礎設施配套、發展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扶持、企業市場開拓、金融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全面的服務保障。”園區管委會主任李向義說。
聚齊創新要素 扎牢創新“功底”
2020年,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企業中興特種車輛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發布了自主研發生產的MK101礦用車。該車是目前行業內同等級中載重量最大的一款非公路礦用車,首批20臺下線交付后已出口蒙古國。從2009年第一代MK60礦用自卸車自主研發到現在的MK101礦用車“新斗士”,產品在不斷升級迭代的過程中共進行了360余項技術改進和創新,適用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
該公司副總經理楊太輝說:“沒有技術創新,公司的發展就無從談起。多年來,我們的研發團隊一如既往‘練內功’,全面提升產品質量,穩定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培育周邊市場,依靠企業核心競爭力打開了蒙古國、俄羅斯、南非等國家的市場。”
2020年年初,疫情對企業生產的影響不斷加大,而鄂爾多斯市勤惠汽車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2月份的訂單是1580臺套,3月份和4月份的訂單都是4200臺套,翻了一番還多。”該公司副總經理王志新介紹,公司是奇瑞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疫情期間企業訂單不降反升,要歸功于企業的技術改造。通過廠房、設備的更新,企業月產能從13000臺套提升到15000臺套。
2016年至2020年,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共簽約引進88個項目,其中,中車集團風機整機及葉片制造、紫荊創新研究院鄂爾多斯技術轉移中心等46個項目已落地,累計儲備山東重裝集團煤礦成套設備制造、中國巨石集團新材料等項目52個。而這些企業,無一不是制造業“大咖”和業內的技術“翹楚”。
近5年來,園區企業科研經費支出逐年增加,累計支出23億元,占工業生產總值的2.6%;累計申報獲授權國內專利1359項,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
加強科研創新載體建設已成園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園區目前擁有企業研發中心5個,院士工作站3個,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中心、檢測中心等4家,累計形成科研成果20余項。園區擁有自治區級產業創新創業團隊6支、市級產業創新創業團隊10支,各類人才規模達7180余人,其中兩院院士4人、研究員10人、博士40人。
破解“一煤獨大” 新定位指向新發展
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和能源化工產業聚集地,長期以來,鄂爾多斯市的發展動力主要在能源,關鍵靠能源。發展非煤產業,盡快實現城市轉型和地區產業平衡發展,是近幾年來鄂爾多斯市積極探索的重點方向。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的定位和發展為此提供了新的經驗。
“從成立之初,園區就堅持特色化、高端化、生態型的產業發展道路,因此園區也是鄂爾多斯市唯一一個工業產值和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非資源型工業園區,對全市乃至周邊地區破解‘一煤獨大’的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李向義表示,非資源型工業園區是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的一個顯著標志。
在園區成立之初管理部門編寫的規劃中,園區的產業定位為:重點發展重型機械、通用機械、煤礦機械、特種運輸車、工程機械、風力發電設備、汽車零部件、大型鑄鍛件、減速器、新型節能建材等產業。
以源盛光電(京東方)液晶顯示器件制造項目為代表的電子產品制造產業,以奇瑞汽車、中興特汽項目為代表的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產業,以新興重工天然氣儲運設備、中車集團株洲研究所風電事業部風機制造、中車集團株洲研究所時代新材料葉片制造項目為代表的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通過創新引領、產業優化,已成為園區的中流砥柱。節能環保、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也在不斷壯大。目前,園區已形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電子產品制造、能源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材料5大主導產業板塊。
2019年,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2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01.7億元,同比增長24.35%;實現產品進出口額4.53億美元;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55%;完成稅收收入12.65億元。截至目前,園區累計協議引進項目123個,協議總投資額2000多億元,已投產項目71個,在建項目24個,累計完成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875億元。
說到“十四五”的發展,李向義表示:“園區要結合已有項目基礎,加快發展航空裝備制造產業和智能制造產業等新產業,加速形成多元發展、多點支撐的高質量發展局面,保持園區在鄂爾多斯市‘非煤產業’工業園區中的領先地位。”
從成立之初,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就堅持特色化、高端化、生態型的產業發展道路,因此園區也是鄂爾多斯市唯一一個工業產值和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非資源型工業園區,對全市乃至周邊地區破解“一煤獨大”的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來源:科技日報
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源自對園區高質量招商、創新要素匹配和發展定位的正確理解和科學決策。
高質量招商 推動高質量發展
進入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北部,一輛輛裝載著巨型“翅膀”的大卡車從廠區緩緩駛出,宛如長龍停靠在道路兩側。這些整裝待發的“翅膀”正是內蒙古草原上隨處可見的“大風車”葉片。
“每支葉片長71.5米,重約16噸,三支葉片為一套。要確保近50噸重的風力發電機正常運轉十幾甚至二十年,憑借的就是先進的裝備制造技術。”項目運營副總經理王家宏介紹說。
今年,鄂爾多斯市將成為中車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范圍內最大的風機葉片生產基地。隨著風電產業整體回暖,中車集團在鄂爾多斯的風機整機生產項目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中車集團風力發電整機生產項目負責人譚聰表示:“我們希望依托內蒙古的風力資源和鄂爾多斯市的區位優勢,加強風電產業板塊合作,后續風電配套產業也將相繼落地。”
入駐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的企業都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和戰略發展目標,這源自企業發展的愿景,也有賴于園區在招商引資時的高標準、高要求。
園區始終不斷完善健全機制抓招商,通過建立“有進有出”的項目儲備庫,有的放矢,精準招商;用優質服務和精誠合作贏得入園企業信賴,鼓勵企業提供招商信息,引薦合作項目,通過以商招商促成項目引進落地;以盤活存量抓招商,堅持向存量要增量,鼓勵企業通過資產租賃、聯營、收購等方式引進合作項目,加快項目嫁接改造,既引進新項目、形成新動能,又盤活閑置資產、提高發展質量,探索出一條變“閑”為“寶”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在創新驅動戰略的直接帶動下,我們立足實際,圍繞鏈條抓招商,圍繞主導產業和龍頭項目,招大引強,引進高端;補鏈延鏈,引進關聯配套項目,努力構筑完整產業鏈條,促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在服務方面,我們對標‘放管服’改革,優化服務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在前期手續辦理、基礎設施配套、發展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扶持、企業市場開拓、金融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全面的服務保障。”園區管委會主任李向義說。
聚齊創新要素 扎牢創新“功底”
2020年,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企業中興特種車輛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發布了自主研發生產的MK101礦用車。該車是目前行業內同等級中載重量最大的一款非公路礦用車,首批20臺下線交付后已出口蒙古國。從2009年第一代MK60礦用自卸車自主研發到現在的MK101礦用車“新斗士”,產品在不斷升級迭代的過程中共進行了360余項技術改進和創新,適用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
該公司副總經理楊太輝說:“沒有技術創新,公司的發展就無從談起。多年來,我們的研發團隊一如既往‘練內功’,全面提升產品質量,穩定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培育周邊市場,依靠企業核心競爭力打開了蒙古國、俄羅斯、南非等國家的市場。”
2020年年初,疫情對企業生產的影響不斷加大,而鄂爾多斯市勤惠汽車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2月份的訂單是1580臺套,3月份和4月份的訂單都是4200臺套,翻了一番還多。”該公司副總經理王志新介紹,公司是奇瑞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疫情期間企業訂單不降反升,要歸功于企業的技術改造。通過廠房、設備的更新,企業月產能從13000臺套提升到15000臺套。
2016年至2020年,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共簽約引進88個項目,其中,中車集團風機整機及葉片制造、紫荊創新研究院鄂爾多斯技術轉移中心等46個項目已落地,累計儲備山東重裝集團煤礦成套設備制造、中國巨石集團新材料等項目52個。而這些企業,無一不是制造業“大咖”和業內的技術“翹楚”。
近5年來,園區企業科研經費支出逐年增加,累計支出23億元,占工業生產總值的2.6%;累計申報獲授權國內專利1359項,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
加強科研創新載體建設已成園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園區目前擁有企業研發中心5個,院士工作站3個,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中心、檢測中心等4家,累計形成科研成果20余項。園區擁有自治區級產業創新創業團隊6支、市級產業創新創業團隊10支,各類人才規模達7180余人,其中兩院院士4人、研究員10人、博士40人。
破解“一煤獨大” 新定位指向新發展
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和能源化工產業聚集地,長期以來,鄂爾多斯市的發展動力主要在能源,關鍵靠能源。發展非煤產業,盡快實現城市轉型和地區產業平衡發展,是近幾年來鄂爾多斯市積極探索的重點方向。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的定位和發展為此提供了新的經驗。
“從成立之初,園區就堅持特色化、高端化、生態型的產業發展道路,因此園區也是鄂爾多斯市唯一一個工業產值和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非資源型工業園區,對全市乃至周邊地區破解‘一煤獨大’的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李向義表示,非資源型工業園區是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的一個顯著標志。
在園區成立之初管理部門編寫的規劃中,園區的產業定位為:重點發展重型機械、通用機械、煤礦機械、特種運輸車、工程機械、風力發電設備、汽車零部件、大型鑄鍛件、減速器、新型節能建材等產業。
以源盛光電(京東方)液晶顯示器件制造項目為代表的電子產品制造產業,以奇瑞汽車、中興特汽項目為代表的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產業,以新興重工天然氣儲運設備、中車集團株洲研究所風電事業部風機制造、中車集團株洲研究所時代新材料葉片制造項目為代表的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通過創新引領、產業優化,已成為園區的中流砥柱。節能環保、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也在不斷壯大。目前,園區已形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電子產品制造、能源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材料5大主導產業板塊。
2019年,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2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01.7億元,同比增長24.35%;實現產品進出口額4.53億美元;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55%;完成稅收收入12.65億元。截至目前,園區累計協議引進項目123個,協議總投資額2000多億元,已投產項目71個,在建項目24個,累計完成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875億元。
說到“十四五”的發展,李向義表示:“園區要結合已有項目基礎,加快發展航空裝備制造產業和智能制造產業等新產業,加速形成多元發展、多點支撐的高質量發展局面,保持園區在鄂爾多斯市‘非煤產業’工業園區中的領先地位。”
從成立之初,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就堅持特色化、高端化、生態型的產業發展道路,因此園區也是鄂爾多斯市唯一一個工業產值和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非資源型工業園區,對全市乃至周邊地區破解“一煤獨大”的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