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藥品審評和國家醫療器械審評長三角分中心將落戶上海,預計年底前啟動運營。這是記者從昨天舉行的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大會獲得的消息。由此,上海不僅將全力做強生物醫藥創新引擎,更著眼于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著力打造本市“南北轉型”市域空間新格局的重要一極,寶山區正全力挖掘生物醫藥產業的龐大潛能。依托區域內市級特色園區——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今年以來,已有上海醫藥、寶濟藥業等23個企業項目在該園區簽約、落地,投資總額超100億元。根據規劃,該產業園將以高端制造集聚區為目標,補強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鏈。寶山區委書記陳杰介紹,未來五年,寶山區還將引進和培育生物醫藥企業100家以上,產業規模突破300億元。
生物醫藥產業監管極其嚴格,一款新藥從研究到臨床實驗涉及到的種種環節都需要申請審批。“這兩個審批分中心落戶,將有力推動新藥審批制度改革,促進生物醫藥產業在上海以及長三角地區加速集聚。”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說。審批的加快以及更優營商環境將吸引集聚一批生物醫藥企業,推動上海構筑獨特的產業優勢。
北京漢氏聯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已有十多年,主攻干細胞技術和藥物研發。公司負責人韓之海說,上海機構之所以選擇落戶寶山區,關注的是科研成果在這里加速“紙變錢”的能力。
在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看來,科創板成功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聚焦創新產業。目前,上海還在起草關于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三年行動方案,制定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以此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批準新分子實體藥物大約有40個至50個,其中中國占20%至25%。不少與會專家表示,從數量看,中國生物新藥已取得較大進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李佳坦言,我國在生物醫藥領域依舊缺乏基礎性創新,特別是生物新藥研發,一般都是海外科研機構、團隊先研究出藥物作用機理、靶點后,國內才根據其研究成果繼續研發新藥。他認為,填補上游基礎研究空白正是我們需要取得的大創新、大突破。
“希望能夠建立更多國家實驗室,整合資源、聯合創新。”李佳呼吁建立藥物靶標大科學設施,讓更多科研院所、企業可以通過公共平臺提升原創藥物靶標的發現和確證的核心能力。(記者王嘉旖)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