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位于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西南方向的高鐵站片區供熱(冷)工程1號能源站項目施工現場一片繁忙的景象。雄安新區高鐵站片區配套供熱(冷)工程將建設3座集中供能的綜合能源站,滿足高鐵站片區4.9平方公里單位、居民的用熱(冷)需求。

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效果圖
自今年4月開工建設以來,1號能源站項目按下了建設的快進鍵。目前該項目主體結構封頂,進入裝修及安裝階段。作為雄安新區第一個新能源綜合供熱(冷)工程,項目有那些亮點?如何打造新區智慧能源站的范本?
中建安裝公司1號能源站項目總指揮王軍盛介紹,能源站地下分為兩層,局部有夾層,建筑基底至地面約21米。從地面上看是一個風景如畫的街角公園,能源站所有設施設備、智能控制裝置、電線電纜等全部置于地下空間,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預計到10月底,1號能源站項目將點火供暖試運行,為年底通車的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提供供暖保障。”雄安集團基礎公司1號能源站負責人說,作為雄安新區首個新建能源站,1號能源站項目將滿足高鐵站片區402萬平方米的供暖需求,持續為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能源供應。
據地熱加APP了解,雄安新區高鐵站片區配套供熱(冷)工程1號能源站規劃用地面積為6115.97㎡,建筑基底面積為2990.85㎡,建筑基底至地面約為22m。建筑為地上一層,地下二層、局部夾層,總建筑面積為8417.77㎡,其中地上建筑面積483.53㎡,地下建筑面積7934.24㎡。建筑內設燃氣熱水鍋爐,項目終期安裝3×46MW燃氣熱水鍋爐、余熱熱泵系統及配套系統。
綠色節能、清潔低碳,是高鐵站片區配套供熱(冷)工程最鮮明的特征。雄安集團基礎公司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號能源站今年采暖熱負荷約17兆瓦,若采用煙氣余熱回收系統,對煙氣余熱進行深度利用,僅一個采暖季就能回收再利用約800噸冷凝水。
作為分布式能源的典型代表,燃氣冷熱電聯供因其技術成熟、性價比高等優勢,是未來國內外能源利用的發展方向。以燃氣冷熱電聯供為主的綜合供能體系正在推廣,未來燃氣冷熱電聯供將與太陽能、風能等其他能源耦合互補,進一步提高能源供給的穩定性、高效性。
“供熱(冷)全部采用清潔能源,以天然氣作為供能保障能源,充分利用淺層地熱,因地制宜地利用綠電、余熱等可再生能源和可利用能源。”雄安集團基礎公司負責人說,項目將構建多種能源協同互補的供能格局,保障供能安全,實現能源結構的最優化匹配。
未來,高鐵站片區供熱(冷)工程投入使用后,將形成新區首個投產運行的智慧能源系統,為新區智慧能源工程提供典范。
在1號能源站周邊還將建智慧能源智能控制室,結合自動控制系統,實現智能監控與調度。項目通過建設運維過程中的數字化信息,實現工程建設的可視化,讓工程建筑活起來,并納入到雄安新區城市信息模型(CIM)管理平臺中,開展全生命周期的大數據資產管理。
該項目充分按照數字化建設要求,搭建智慧能源管理平臺、物聯服務支撐平臺、高鐵站片區供熱(冷)項目BIM模型、能源分析系統、智慧供能監控平臺系統、熱(冷)智慧運維系統等多種平臺,著力打造智慧雄安在能源應用方面的一個范本。
智慧供能監控平臺系統以目前熱力行業最先進的云計算平臺技術為基礎,打通各系統間數據壁壘,讓各系統融為一體,真正實現智能供熱。
雄安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雄安新區將運用互聯網、物聯網融合技術,推進能源管理智慧化、能源服務精細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打造綠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友好、引領未來的現代能源系統,實現電力、燃氣、熱力等清潔能源穩定安全供應,為新區建設發展夯實基礎。
(來源:河北日報,本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