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國海油旗下上市公司、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油工程”)特種設備分公司水下產品車間機器轟鳴,我國首座1500米深水自營油氣田──陵水17-2氣田開發項目最后一臺中心管匯進入交付前的沖刺階段。
“這個項目讓我們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又邁出一大步。水下中心管匯設備是陵水17-2項目水下生產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個月,首批設備已經從這個車間交付。它的問世,讓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國在深水中心管匯設備上的制造能力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海油工程特種設備分公司總經理王大勇告訴記者,與國際上單臺水下中心管匯至少15個月的制造周期相比,陵水17-2項目水下中心管匯的制造周期只有11個月,而且是4臺水下中心管匯同時開工、制造和測試,其工藝難度之高、質量要求之嚴和施工工期之短,在國內尚屬首次,還打破了深水中心管匯制造的國際紀錄。
陵水17-2項目水下中心管匯項目經理仲繼彬坦言,初涉該項目時,他覺得“難于上青天”,“整個工作量相當于過去9年的總和。”更讓他上火的是,“還需要外國專家掛帥。”仲繼彬搖搖頭,“得由我們自己來主導!”通過優化工序,20天內,仲繼彬帶領團隊完成了大管線總裝,實現大提速;開發“自熔焊+填絲焊”新工藝,攻克了在1萬多根小拇指粗細的不銹鋼管線上“繡花”的難題……“現在,1500米水深以內的所有制造環節我們都能自己實施。”仲繼彬的話說得鏗鏘有力。
技術進步,受益的不只有深水作業。
海油工程特種設備分公司水下產品集項目經理張念濤說:“現在渤海灣水下生產系統示范項目也啟動了,借助新技術,包括航道區在內的開采受限區和邊際油田,都將有全新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渤海油田受限開采的龐大地下儲量,極有可能因此被撬動!”
采訪中,張念濤回憶,10年前,他們從最簡單的水下產品研發做起,后來一點一點向中高端攀援,逐步完成了從簡單的水下終端到復雜的水下中心管匯、從靶區20米水深到1500米水深、從全部依靠進口到“中國制造”“天津智造”,實現水下產品走出國門的跨越……
至今,他依然對哈斯基石油中國有限公司生產及開發副總裁Tracy在2019年說的話記憶猶新:“多年前,哈斯基投資荔灣3-1氣田水下生產系統時,幾乎看不到中國人的身影;如今在流花29-1氣田項目上,水下核心設備的制造者幾乎都是中國人。”
海油工程董事長于毅表示,目前,他們已為水下油氣生產系統國產化、產業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今年以來相繼完成了水下中心管匯、跨接管等80多臺水下生產設備設施的自主制造,未來還將持續提升深海油氣資源開發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 來源: 天津日報 記者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