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7年,我國總體生態林業發展指數從31.57躍升至51.63,增長了64%,年均增長率為8.5%……近日,《生態林業藍皮書: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與林業發展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報告》)在南京發布,《報告》顯示,近年來生態林業發展指數呈現高速穩定增長態勢。
構建能夠反映綜合生態林業各項內容發展變動趨勢的綜合評價體系,是制定生態林業發展政策,開展生態林業學術研究的前提工作。《報告》根據2011—2017年中國林業統計年鑒相關數據,以綜合反映中國森林生態建設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開展中國生態林業發展綜合評價。
從各項生態保護工作對指數的貢獻來看,人工造林是我國生態保護最重要的措施。人工造林指數從2011年的2.75上升至2017年的3.52,上升幅度為28%;退耕還林指數增長幅度最大,從2011年的0.31上升至2017年的0.51,增長幅度為65%。
《報告》指出,經過國家數十年的森林生態保護事業推進,適宜樹木生長、改造難度較低的區域大多根據規劃完成。目前退耕還林與人工造林全面進入攻堅期,下一階段的造林區域集中在氣候嚴酷的地區。
《報告》顯示,在全面限制天然林砍伐的背景下,林業產出受益于第三產業及帶動產業的高速增長,指數從2011年的3.72快速增長至2017年的15.64,年均增長幅度為28%,遠高于其他經濟產業類型增長幅度。
通過對各地林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林業第三產業比重的綜合測算,得出中國林業產出效率結果:從2011年的6.55上升至2017年的13.33,年均增長率為12.6%,林業產出依托科技含量提升和產業規模發展,實現了林業產業效率的提高。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林業發展仍然處于較低的產業水平,具體表現在產業聚集度低,林業高端品牌和深加工程度低,林業產品技術與工業設計應用較少,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高附加值森林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等方面。 (來源:科技日報通訊員方彥蘅記者張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