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最關鍵”
記者:以您的經驗來看,跨國汽車企業在華發展的關鍵是什么。
孫曉東:本土化和追求雙贏。以卡特彼勒為例,它是一個產品線很長的企業,未來它在華將高度重視本土化,并積極尋求與中國合作伙伴的共贏。
卡特彼勒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關注中國市場,真正大規模發展,我覺得從90年代開始。從產品開發來講,不僅要做國外設計—國內生產,還要努力提高本土的開發能力,設計出適應國內市場,以及新興市場需求的產品。本土化可以降低成本,更適應需求,這是卡特彼勒的戰略目標。
記者:據了解,在工程機械方面,卡特彼勒中國面臨很多競爭對手,我們的產品有哪些獨特的競爭優勢。
孫曉波:關鍵的一點是用戶群不太一樣,卡特彼勒注重把產品長久用下去,另外做的工作負荷要大,對耐久性、售后服務也非常關注。同時,還開展貸款租賃,卡特彼勒有這個資質。最近,公司還發行了人民幣債券, 成為第一家在中國發行債券的美國機械制造公司。
卡特彼勒在中國有注冊,就像溫總理說得那樣,國外的企業在中國注冊就是“中國企業”,與此同時,跨國公司的中國文化已經做了很多調整,卡特彼勒也會成為具有中國元素的一分子,這是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記者:您談到投身國內汽車行業可謂“曾經滄海”,目前您又擔任卡特彼勒在中國的研發,您最看重什么。
孫曉波:卡特彼勒近幾年高度重視在華業務的發展,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卡特彼勒的一個基因,雙方互相影響,互相吸取經驗。從國際管理發展理念來看,卡特彼勒可謂是先行者,其中六西格瑪管理也是率先由卡特彼勒開展,它可以很好地幫你制運行定策略和發展戰略。這些都是我很看重的因素。
相比而言,跨國企業總是花時間來研究戰略問題,或者說是“如何走”、“怎么走”的問題,對于避免行業風險和遠期風險,具有預警作用,相比而言,國內的一些企業往往對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研究不足,這就會存在很大的風險。
采訪手記:孫曉波看上去很年輕,黑色的西裝,棗紅色的襯衫,顯出幾分成熟與干練。很難一下子把眼前的孫曉波和海歸十年聯系在一起,很長時間都沒來得及緩神:十年前的孫曉波是什么樣子,十年間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卡特彼勒對汽車圈的人來說,并不陌生,這是一家產品線超長,媲美通用電氣的跨國巨頭,它在國內的工程車業務,算是和汽車界搭邊。“還是在做汽車,還是在干和汽車相關的事”,面對疑問,曉波侃侃而談。
十年在華對曉波而言,發生了太多故事,從美國某公司首席科學家,到華晨技術副總裁,一手主抓產品研發和推廣,全程參與寶馬項目談判,卡特彼勒在華研發總監……
“卡特彼勒給我再次感受國內發展的機會,希望對它在新興市場的產品開發,起到作用。”曉波談到十年來的感觸,頗為動容。“很多海歸,并不計較太多利益,只想踏實做些事。”
記者:以您的經驗來看,跨國汽車企業在華發展的關鍵是什么。
孫曉東:本土化和追求雙贏。以卡特彼勒為例,它是一個產品線很長的企業,未來它在華將高度重視本土化,并積極尋求與中國合作伙伴的共贏。
卡特彼勒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關注中國市場,真正大規模發展,我覺得從90年代開始。從產品開發來講,不僅要做國外設計—國內生產,還要努力提高本土的開發能力,設計出適應國內市場,以及新興市場需求的產品。本土化可以降低成本,更適應需求,這是卡特彼勒的戰略目標。
記者:據了解,在工程機械方面,卡特彼勒中國面臨很多競爭對手,我們的產品有哪些獨特的競爭優勢。
孫曉波:關鍵的一點是用戶群不太一樣,卡特彼勒注重把產品長久用下去,另外做的工作負荷要大,對耐久性、售后服務也非常關注。同時,還開展貸款租賃,卡特彼勒有這個資質。最近,公司還發行了人民幣債券, 成為第一家在中國發行債券的美國機械制造公司。
卡特彼勒在中國有注冊,就像溫總理說得那樣,國外的企業在中國注冊就是“中國企業”,與此同時,跨國公司的中國文化已經做了很多調整,卡特彼勒也會成為具有中國元素的一分子,這是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記者:您談到投身國內汽車行業可謂“曾經滄海”,目前您又擔任卡特彼勒在中國的研發,您最看重什么。
孫曉波:卡特彼勒近幾年高度重視在華業務的發展,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卡特彼勒的一個基因,雙方互相影響,互相吸取經驗。從國際管理發展理念來看,卡特彼勒可謂是先行者,其中六西格瑪管理也是率先由卡特彼勒開展,它可以很好地幫你制運行定策略和發展戰略。這些都是我很看重的因素。
相比而言,跨國企業總是花時間來研究戰略問題,或者說是“如何走”、“怎么走”的問題,對于避免行業風險和遠期風險,具有預警作用,相比而言,國內的一些企業往往對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研究不足,這就會存在很大的風險。
采訪手記:孫曉波看上去很年輕,黑色的西裝,棗紅色的襯衫,顯出幾分成熟與干練。很難一下子把眼前的孫曉波和海歸十年聯系在一起,很長時間都沒來得及緩神:十年前的孫曉波是什么樣子,十年間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卡特彼勒對汽車圈的人來說,并不陌生,這是一家產品線超長,媲美通用電氣的跨國巨頭,它在國內的工程車業務,算是和汽車界搭邊。“還是在做汽車,還是在干和汽車相關的事”,面對疑問,曉波侃侃而談。
十年在華對曉波而言,發生了太多故事,從美國某公司首席科學家,到華晨技術副總裁,一手主抓產品研發和推廣,全程參與寶馬項目談判,卡特彼勒在華研發總監……
“卡特彼勒給我再次感受國內發展的機會,希望對它在新興市場的產品開發,起到作用。”曉波談到十年來的感觸,頗為動容。“很多海歸,并不計較太多利益,只想踏實做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