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永遠做老大!”
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在徐工集團調研時,徐工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民興奮地對梁書記說:“您看到的‘黃色’工程機械全是我們的產品,徐工是國內行業老大。”梁書記伸出大拇指對王民說:“我希望你永遠做老大!”
省委書記對徐工集團關心備至又寄予厚望。
振興徐州,核心是振興徐州的產業。省委省政府在徐州的發展定位上明確提出,要努力形成“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裝備制造產業為主導、新興接續產業為拓展、縣域特色經濟相匹配、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裝備制造業是徐州的“主導產業”,而徐工恰是徐州裝備制造業的龍頭。據了解,去年徐州工程機械企業銷售549.7億元,僅徐工就達308億元,占56%;全國共有27家銷售額過10億元的企業,他們的總和還不及徐工一家。
徐州市發改委一位負責人說,落實省委、省政府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徐州的裝備制造業是根基最雄厚、勢頭最好的產業。
工程機械“龍頭老大”名不虛傳
一份資料顯示,在江蘇,以徐工集團為核心的徐州工程機械產業,經濟總量占到全省同行業的80%;在中國,業內素有“北徐州南長沙”的說法,但長沙包括中聯、三一、山河智能3家的銷售總額,還不及徐工一家。來自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最新統計表明,截至2007年底,全國已有工程機械企業及科研單位2000多家,徐州占據“半壁江山”;去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收入突破了2100億元,徐州份額占到25%。徐州現有工程機械企業在技術、規模、品牌、配套能力四個主要方面,都處在行業第一的位置。
副省長、徐州市委書記徐鳴接受記者采訪時,詼諧地用“滿城盡帶黃金甲”來形容徐州的裝備制造業。他說,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的決定,使徐州信心更足了,徐州計劃用3到4年時間,把工程機械及專用車輛打造成千億元產業,讓徐州成為充滿活力與競爭力的中國工程機械第一城。徐鳴說,2007年,徐州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505家,實現總產值550億元;裝備制造業已超過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徐州的目標是,到2011年,以徐工為龍頭的徐州裝備制造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其中,工程機械1100億元,專用車輛200億元,煤礦機械等其他裝備制造200億元。
裝備制造面臨核心技術的壟斷與反壟斷
面對國外裝備制造業對核心技術的“壟斷式”保護,徐州裝備制造近年來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在徐州采訪,聽到的幾件事意味深長。不久前,徐州如往年一樣,選派40多人準備參加在某國舉辦的國際裝備展,沒想到,這批有技術背景的人員無一例外遭到拒簽;徐工為滿足一些高端用戶的需求,需要進口某國的發動機和變速箱等關鍵設備,沒想到,對方不是一句“I’msorry”拒絕供貨,就是要求提價,且交貨期一再推遲。近年來,類似的故事不斷在徐州各裝備企業出現。
在徐工科技質量部部長楊力夫看來,這樣的事已見怪不怪。“以徐工為首的徐州裝備制造業的飛速發展,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日益提升,已極大地威脅了一些國外工程巨頭在國際工程制造界的地位,千方百計延緩徐州的崛起成為一些競爭對手的必然選擇。”楊力夫說,這一局面的更深刻原因是徐州裝備制造業對一項項核心技術的“攻城拔寨”。
變速箱是工程機械的核心裝備之一,占整機的四分之一制造成本,國外已發展到電動,而我國目前只能生產手動的。不拿下電動變速箱,工程機械將永遠受制于人。一年前,以徐工為首的研發團隊,耗資600多萬元,和德國弗蘭克設計公司合作攻關,經過一年苦戰,已成功完成整體設計,現在生產廠房已建起,年底就能出樣機。
徐工研制的旋挖鉆機是經過兩年研制推向市場的,技術處于國內獨家、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該產品面世后,在青藏鐵路、高速鐵路的施工中打破了國外壟斷。它的一項核心技術是,垂直度自動控制,直徑3米的洞,不管是凍土還是巖石,挖60米深,誤差不超過1毫米。在去年青島海灣大橋的施工中,徐工旋挖機更是大放異彩,由于巖石厚和硬,且要打80米深,國內好幾家公司的旋挖機都敗下陣來,有的甚至鉆桿都鉆斷了。徐工旋挖機則創造了3天打兩個孔的紀錄。
徐工的研發“才能”并不是偶然的。從2005年開始,徐工不惜巨資在國內機械行業率先建立試驗研究中心,3年來每年完成較大的研發項目100余項,目前已擁有262項專利授權。以起重機為例,現在徐工已擁有從25噸到500噸系列全路面起重機,不僅取代進口,而且形成批量出口,去年徐工全路面起重機產業規模達到10億美元,徹底打破了國外巨頭壟斷該系列起重機的格局。
沒有“你死我活”的競爭 沒有“相逢一笑”的合作
一方面,面對徐州裝備制造業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國外工程巨頭們牙齒癢癢,紛紛祭出“封殺”大旗;另一方面,又大拋“橄欖枝”,謀求各種形式的合作。
從1993年起,徐工集團陸續與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德國利勃海爾公司、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等世界工程巨頭先后組建了13家合資企業,生產的產品均居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前茅。
美國另兩家巨頭約翰迪爾、美馳也來了,分別和銅山、徐工攜手,生產挖掘機和驅動橋;德國巨頭利勃海爾來了,在徐工所在的金山橋開發區獨資生產混凝土機械;德國另一巨頭羅特艾德則又和徐工合資,生產吊機上的關鍵設備——回轉支撐。目前,共有20余家世界500強和國際知名企業在徐州設立獨資和合資公司。
徐工“引領”下的國外工程機械巨頭的安家落戶,加速了徐州工程機械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也使徐州工程機械的產業基礎更為堅實。
令人欣慰的是,徐州民營工程機械及配套企業,以體制優勢、追求品質、服務、競爭力的強烈意識,也呈現快速發展勢頭,形成了裝備制造業長長的產業鏈。據不完全統計,徐州市周邊從事工程機械相關產業的民營企業有1000余家,僅直接為徐工集團主機配套和提供經營服務的企業就有500多家,2007年配套金額近60億元,占徐工集團年度銷售額的20%左右。
借拉動內需“東風” 徐州裝備產業強勢推進
最新披露的徐州2009年大項目投資計劃中,裝備制造業項目預計投資120多億元,比今年增加56億元,能夠實現“當年投資落地”的將近30億元,新開工項目15項,總投資約92.7億元。
記者了解到,徐工最新的三大“動作”是:一是收購了春蘭汽車60%股權;二是基本完成資產重組預案編制,集團絕大部分優質資產將進入上市公司;三是籌建江蘇(徐工)工程技術研究院,成為全國最高端的專業研究院。這個“三步曲”,將對徐工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王民表示,徐工集團將在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中當好“領頭羊”,將充分發揮集團在同行業中確立的產品、技術、品牌、服務的領先優勢和專業化生產特色,在做優做強做大優勢主機產品的同時,突出抓好“三個加快”:加快核心關鍵基礎零部件的新建和改造;加快推進重卡項目的建設;加快拓展新領域。全力推進徐工自主品牌,使徐工形成以工程機械產業為核心,以重型專用車、風電設備和核心零部件為雙翼,集產、技、貿、金融和現代物流服務業等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構建起徐工實現1000億的產業布局。
做“老大”不容易,永遠做“老大”就更難了。做和世界巨頭分庭抗禮的“中國老大”,對江蘇工程機械產業、對徐工集團來講,還有許多艱難險阻需要克服。
而困難總是與機遇如影相隨,徐州工程機械產業正意氣風發,奮力作為。